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山香教育
2018-10-20 17:45:58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点总结
考点1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考点2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考点3 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内涵
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合作性和未来性。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4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考点5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考点6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考点7 教学原则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
考点8 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
考点9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考点10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考点11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考点12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
考点1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考点14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考点15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考点16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考点17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1)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2)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
考点18 教师的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考点19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考点20 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考点21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4)CSE评价模式。
考点22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考点23 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考点24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考点25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考点26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考点27 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其中,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考点28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2)自主性;(3)灵活性;(4)实践性;(5)广泛性。
考点29 学记
(1)《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2)教学原则①教学相长。②尊师重道。③藏息相辅。④豫时孙摩。⑤启发诱导。⑥长善救失。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
考点30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法
考点31 教育研究的类型
考点32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考点33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考点34 几种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
考点35 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考点36 德育组织形式
考点37 教育的科技功能
考点38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考点39 德育方法
考点40 建立学制的依据
考点41 教学的一般任务
考点42 教学评价的类型
考点43 教育的文化功能 …………
2025年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中国互联网
协会
经营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备案信息
中国信用
企业认证
网络110
报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