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总结
山香教育
2018-10-20 17:47:54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考点总结
考点1 人格发展的阶段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八个阶段的内容如下:(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考点2 皮亚杰的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1)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客体永久性”的形成;(3)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4)延迟模仿的产生。2.前运算阶段(2~7岁):(1)早期的信号功能;(2)自我中心性(中心化);(3)不可逆运算;(4)不能够推断事实;(5)泛灵论;(6)不合逻辑的推理;(7)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2)可逆性;(3)守恒;(4)分类;(5)序列化。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考点3 加涅学习分类
1.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加涅把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2.按学习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考点4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考点5 其他关于学习的划分
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考点6 学习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有: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2.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4.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他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5.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6.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学校应主要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概念7.加涅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流程。他将学习过程分为动机、了解(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和反馈八个阶段8.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是“助产士”和“催化剂”9.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在学生观上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
考点7 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多重目的性。(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考点8 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考点9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动机的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一般来讲,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考点10 培养和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
考点11 主要动机理论
1.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阿特金森。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2.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3.习得性无力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4.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考点12 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7)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考点13 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是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2.桑代克等人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3.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水下击靶”实验)。4.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苛勒所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
考点14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①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考点15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考点16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
考点17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考点18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考点19 道德的发展规律
1.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4)公正阶段。
2.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①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考点20 教师的成长阶段
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考点21 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考点22 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考点23 课堂管理
考点24 课堂纪律的类型
考点25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考点26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考点27 心理健康的标准
考点28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
考点29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考点30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各阶段特点。
考点31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
2025年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中国互联网
协会
经营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备案信息
中国信用
企业认证
网络110
报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