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2.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测试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测试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3.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 世纪 60 年代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1.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 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 ~ 1 岁)、婴儿期(1 ~ 3 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 ~ 6、7 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 ~ 11、12 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 ~ 14、15岁)、青年期(14、15 ~ 25 岁)、成年期(25 ~ 65 岁)、老年期(65 岁以后)。
3.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包括:(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4. 四年级(10 ~ 11 岁)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5. 学习准备,又可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2)前运算阶段(2 ~ 7 岁);(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 ~ 成人)。
7.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近发展区。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包含的两层含义是:(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教学创造着近发展区。
8.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方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3)个人主观因素。
2025年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登录下载附件
微信扫码登录下载附件
二维码失效
请点击刷新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