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详情

2023招教笔试备考:案例分析 |课堂上“教书育人”该如何有机结合?
招教网 2023-01-07 18:23:23

关键词: 全国招教

案例展示 

一位教师在教圆周长的计算时,在学生探究出圆周率后,这位教师师认为此处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在介绍了圆周率研究的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这样提问:“大家想对数学家组冲之说些什么呢?”学生们群情激奋。

生 1:我想说,祖冲之你真伟大!

生 2:我想说,祖冲之我为你感到自豪!

生 3:祖冲之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祖冲之我佩服你!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问:“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和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语”。

不过,十多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思考时间

结合上述案例,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感情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这个道理。

(2)但是,这种教育性的发挥和引申必须注意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分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不顾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生拉硬扯地进行空洞的、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二是完全忽视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地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就体现了第一种倾向。

(3)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渠道,语文、数学等学科都担负着培育学生心灵的重要内职责。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能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但是,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具有内隐性,是不可以物化的,不能在教学环节上简单地“嵌人”。这种简单的“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牵强附会地把蕴含的思想硬“拎”出来展示,只会无形中助长学生说大话、空话的风气,使道德教育沦为形式。德育过程的渗透性就售是要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2025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学习答疑
  • 1对1指导
  • 笔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公开讲座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收藏

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添加
获取1对1备考指导服务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相关推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
协会
经营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备案信息
中国信用
企业认证
网络110
报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