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详情

2018年国家教师教师资格:考前突击教育学(三十二)
山香教育 2018-11-02 17:11:39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第七章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及其意义

()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 :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 :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

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

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

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

性、继承性。

()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

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二、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的概念

德育目标 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

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

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988 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德育

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 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

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4)培养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

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方面、道德行为方面、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

3.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方面、道德行为方面、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

52

 

第二节 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概念

学校德育内容 是教育者依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

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须落实

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二、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

(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

和广度;(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选择德育内容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

三、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根据 1988 年、1994 年和 1996 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

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

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主

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的增

,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 现在有一种趋势,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独立于德育

之外,成为青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里,我们主要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

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进行阐述。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崭新含义。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2025年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干货资料
  • 每日刷题
  • 备考讲座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收藏

相关推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
协会
经营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备案信息
中国信用
企业认证
网络110
报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