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详情

21年教师招聘考试重难点: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招教网 2021-03-09 17:10:09

关键词: 全国招教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艾森伯格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亲社会道德理论。

主要包括:亲社会两难道德情境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具体方面。儿童对这些具体方面的判断会有所不同。柯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几乎都涉及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等问题。这些法律、责任等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对故事冲突所作的推理。因此,柯尔伯格运用其两难故事只是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方面——禁令取向的推理。

艾森伯格则区分并设计出不同于柯尔伯格两难情境的另一种道德两难情境——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亲社会两难情境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之间做出选择,助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艾森伯格则采用另一种道德两难情境——亲社会道德两难故事法。如一个城镇的居民必须在是否与另一个城镇遭受洪水灾害的灾民分享食物之间做出选择,一个人必须在帮助一个遭抢劫的妇女和保护自已之间做出选择等,对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5个阶段。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

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包括个人的直接得益,将来的互惠,或者是由于自己需要或喜欢某人才对之表示关心。

二:需要取向的推理

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身体的、物质的和心理的需要表示关注。儿童仅仅对他人的需要表示简单的关注,并没有表现出自我投射性的角色采择、同情的言语表述等。

三: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

儿童在证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为时所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形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

四:分为两个亚阶段

1: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儿童的判断中出现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色采择,他们关注他人的人权,注意到与一个人的行为后果相连的内疚或情感。

2:过渡阶段。儿童选择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或者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要性等。但是,儿童并没有清晰而强烈地表述出这些思想来。

五:深度内化推理

儿童决定是否助人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或责任,尽个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等。此外,儿童还提到与实践自已价值观相联系的否定或肯定情感。

2025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学习答疑
  • 1对1指导
  • 笔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公开讲座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收藏

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添加
获取1对1备考指导服务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相关推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
协会
经营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备案信息
中国信用
企业认证
网络110
报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