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招教考试
2025年度阜阳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资格复审工作已完成,为确保面试工作的公平公正和有序进行,现将面试工作相关事宜予以公告。
一、面试原则
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统一组织和市纪委监委监督下,坚持统一时间、统一题本、统一要求和公开、平等、择优原则,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二、面试对象
2025年度阜阳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资格复审合格人员(见附件)。
三、面试时间、地点
时间:2025年7月13日(周日),面试时间一天。
地点: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阜阳市颍州区南京路398号)。
四、面试方式及内容
(一)面试采取无生上课方式进行,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仪表举止等。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无生上课时间为15分钟,低于10分钟者扣减相应面试分值,剩余3分钟时,计时员对剩余时间进行提示。
(二)面试课题。面试课题为三个课题,由本学段学科第一测试顺序号的考生,从3个备抽题目中随机抽取1个作为本学段学科当天面试题目。
(三)面试课题范围:
序号 |
招聘岗位 |
岗位代码 |
教材 |
版本 |
1 |
初中特殊教育 |
010001 |
七年级下册 生活语文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 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 |
初中体育 |
010002 |
七年级全一册 体育与健康 |
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
3 |
初中特殊教育 |
010003 |
七年级下册 生活适应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 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
4 |
初中语文 |
010005 |
七年级下册 生活语文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 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五、面试程序
基本流程:考生到达相应的候考室→主动上交通讯工具→抽取考试顺序号并等待考试→按抽签顺序到指定的备课室备课→由引导员引导到考场面试→面试结束等待宣布成绩→听取成绩→领取个人通讯工具离开考点。
(一)考生的报到。参加面试人员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经资格复审人员签字、盖章的准考证于2025年7月13日上午7:30前到候考室报到,接受工作人员的统一封闭管理,迟到或缺席者按自动弃权处理。考生的所有通讯工具(关闭状态)及电脑等物品于抽签前主动交候考室工作人员统一保管,不得带进考场,一经发现取消面试资格。考生随身携带的包等个人物品,由考生自行携带保管,考点不作统一看管。面试结束后考生在一楼大厅领取通讯工具。
(二)考生的面试。所在面试组工作人员组织考生进行抽签登记,如同一测试组内有多个学科,则根据报考学科的岗位代码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抽取测试顺序号。考生按抽签顺序进入备课室,抽取课题,进行备课,备课时间为30分钟。无生上课15分钟,上课结束时,考生将本人备课教学设计交给考官,不准带出考场,教学设计不作为评分依据。
(三)面试的方法。面试由评委组组长主持,5名评委评出的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所得出的平均分数,即为该考生的面试成绩(分数四舍五入到小数点后2位),面试成绩当场向考生公布。
(四)为保证招聘人员素质,设定面试最低控制合格分数线,考生面试成绩应不低于60分,成绩低于60分取消进入下一环节资格。实际参加面试人员数少于或等于岗位招录计划数的,考生面试成绩须达到当天该考场实际参加面试人员的平均分,方可进入下一环节。
六、面试要求
(一)考点实行全封闭管理, 考生须遵守考点纪律,服从工作人员管理,从考点开考至本人面试结束,考生所有测试环节必须按照本组引导员安排进行,擅自行动的,将取消面试成绩。
(二)考生在考场进行面试时,只能报自己的抽签序号,不得以任何方式向考官或工作人员透露本人的姓名、身份等个人信息,凡考生透露本人姓名等身份信息的,面试成绩按零分处理。
(三)备课时由考点统一提供笔、教材和备课用纸,考生不得将书籍材料等带进备课室。备课结束后仅可将备课用纸带到测试室。测试室内仅提供教材、黑板、粉笔等,不提供其它教具、多媒体设备。
(四)考生应自觉遵守面试各项规定,如有违规违纪行为,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取消面试资格或取消面试成绩等处理。
面试在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下进行,由市教育局和市人社局共同组织实施。
咨询电话:0558-2197256(市教育局人事科)
监督电话:0558-2197229(市纪委监委驻市教育局监察组)。
附件:2025年度阜阳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资格复审合格人员名单
阜阳市教育局 阜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7月8日
2025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登录下载附件
微信扫码登录下载附件
二维码失效
请点击刷新
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添加
获取1对1备考指导服务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