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详情

【每日一练】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10月14日)
bjszz 2022-10-14 09:27:25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22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选题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师说》

2.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属于(  )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3.陶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人: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死。这一比喻运用到教学上,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4.在板书写字时,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所运用的感觉规律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后像

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

5.儿童道德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罗杰斯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二、简答题

简述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孔子的教育名言,出自《论语》。

2.A【解析】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3.B【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的松树和牡丹的例子就是用来说明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D【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5.B【解析】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

二、简答题

(1)参加系统的终身学习;

(2)参加校本学习;

(3)参加各类成人教育;

(4)借助媒体学习。

2025年教资上岸大本营

  • 公告资讯
  • 干货资料
  • 每日刷题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

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收藏

相关推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
协会
经营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备案信息
中国信用
企业认证
网络110
报警服务